为何偏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近年来,我只去电影院观看过两部影片,分别是《我不是药神》和近期热映的《中国机长》,两部影片的共同点是:人物都有原型,剧情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为何我个人偏好这样题材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成年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以及从事专业性工作的人,都具备明显地独立思维意识。而电影在我个人看来,是导演个人、编剧个人以及整个团队自身对于一种题材的理解和表达,正是基于这种逻辑,从而造成了很多非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即使有非常高的投资、非常逼真的特效、非常知名的演员,但依然获得了非常差的评分、口碑和票房。因为那只是导演的理解,并不是大众的需求。
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则不同,首先是要完整还原真实客观事实之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二次艺术加工。
《中国机长》的真实与艺术加工
《中国机长》通过高度还原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因风挡玻璃破裂,机长刘传健沉着应对成功备降的故事。让观影者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当时千钧一发紧张情绪的同时,也让观影者了解到一架飞机从起飞到降落,民航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能力,了解到自己的生命安全有多少人在全程保驾护航。

机长刘传健VS机长张涵予
为了高度还原人物原型,每位扮演者都与故事原型互加了微信,保持良好地沟通以及对人物塑造和剧情演绎的推敲。
张涵予在与机长刘传健的交流沟通中发现,刘传健本人对待工作极度认真且不苟言笑,对此张涵予在进入拍摄阶段就让自己全情投入角色,即使是在拍摄间隙依然保持不苟言笑的做事风格。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参与拍摄人员的认同和肯定,真个剧组,从导演、监制到演员、群演一致认为张涵予是完美体现机长刘传健的不二人选。有他在心里就踏实,他就是那架飞机的定海神针。机长刘传健面对媒体采访表示:对于张涵予饰演自己的角色非常满意。
那么关于机长的艺术加工在哪里?首先是天气方面,真实的3u8633备降返航当天天气晴朗,并没有遇到电影中的恶劣极端天气,但是因为风挡受损造成了机舱释压是真实的,驾驶舱零下几十度的超低温是真实的,飞机必须下降到氧气充足的高度是真实的,飞机下方的雪山同样是真实的。

乘务长毕楠VS乘务长袁泉
此次《中国机长》中,另外一位获得导演组以及观影者高度认可的人物角色就是由袁泉饰演的3u8633的乘务长毕男。
在影片中她有几场经典的“眼神戏”,通过眼神的变化来反应飞机可能遭遇的不同情况和内心变化,获得了观影者的高度赞扬。细节方面,无论是15度的鞠躬、处理刁难的商务舱乘客,以及面对飞机乘客惊慌失措甚至崩溃时的沉着冷静和台词功底深深折服了观众。
现实中3u8633的乘务长名叫毕楠(音同字不同),在飞机释压直速下降时,她与另外四名乘务员张秋奕、杨婷、黄婷、周彦雯全力安抚乘客,引导大家采取保护措施。在旅客出现抽筋、呕吐现象时,及时到旅客身边按摩以及平复情绪。
那一句“请大家相信,我们有能力把大家安全送到目的地”的话是乘务长毕楠在飞机上一遍又一遍大声向旅客呼喊的真实发声,给了所有旅客信心,也体现了一名专业合格乘务长的基本素质。

电影背后的真实细节
执行3U8633飞行的机型是空客A319,机身长度33.84米,宽3.95米;客舱长度 23.78米;两级客舱座数124个,单级客舱座数142个;最大油箱容量29840升;最大飞行高度12000米,由法国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制造。
为了完整体现驾驶舱、客舱和尾舱在发生颠簸时的最真实效果,剧组需要1比1还原A319飞机的各个硬件细节,这一任务由西安飞豹完成了整体模拟舱设计,飞豹一共组织了一百多个工程师、计算师来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最终在《中国机长》里实现了“三舱联动”的新技术。
电影中我个人对于饰演西南空管局塔台管制室带班主任的演员冯文娟印象深刻,其中那一句“很高兴听见你们的声音”,让很多观影者最终泪崩。
据说在川航3u8633事件后,民航部门组织了十几次的模拟推演,模拟结果全部是机毁人亡,以此可见机长以及机组所有人员当天完成了怎样的一项奇迹,有航空专家称“整个过程中有36次犯错误的可能,每一次都是致命的,但他一次都没有犯”,他不是在模拟训练的时候没有犯,他是在挡风玻璃破裂舱内释压缺氧、驾驶舱温度下降至零下四十多度、副驾驶半个身子吸出窗外、客舱乘客安全状况未知、仪表盘半数数据失效肉眼驾驶、与地面失联的多种情况下没有犯任何错误,这种坚毅的精神和果敢的决心以及精准无误的操作,是那些没有观看影片,或只看影片不了解背后故事就去写影评的人无法体会得到的。